top of page

雙城記: 由80年代講起


1984年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比星加坡高出百分之七十 (335億美元比197億美元),今天兩地的這數字已經差不多了(3466億比3400億)。


在1997年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同樣比新加坡高出百分之七十 (1774億比1001億),就算在2003年的沙士期間,同樣地,本港的本地生產總值仍然高出百分之七十,但在之後的七年間,在2000年時,新加坡已上升至跟香港一樣。


筆者是少數反對在2003年推出自由行政策而去振興經濟,因為這只在提供低端職位,製造大量知識含量低,人工低的職位,改善了失業率但沒有產業升級。街上人多了只是表面繁榮,廣東道的名店亦指是個別情況而產生的假象。與此同時,高端職位如會計師等人工停滯不前,產業亦沒有相應升級,只做低價貨品零售,高科技欠奉,亦沒有培訓本地創科人才,流入的不是高端人才而是低端勞動人口,數碼港以至其後的科學園都是軀殼大於實際,是地產多過科研。


另外,不要忘記的是,新加坡的人口是本港的四分之三,即如以每名市民去計算,其個人本地生產總值比香港高出約三分之一。


經濟是講相對競爭優勢,所以就算港府怎樣去描述本地的生產總值如何每年都上升,其結果都不能避免地是給新加坡比下來,所以看新聞必定要做橫切面比較,才不至於偏聽。


過往新加坡是製造及商業中心,而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資產管理與股市成交量,在亞太區表現一支獨秀。但在2020年的統計中,香港的資產管理資產總值有4.5兆億美元,而新加坡有3.5兆億,以每名市民計算,兩地都是每名市民約六十萬美元的總資產。所以,如果你只看本地新聞或證監的數字,都志在標榜香港的資產管理總值都每年都在創新高的,但其實已經完全被新加坡趕上來了。


如果說香港和新加坡都是二次戰後同步起飛,在八十年代起,香港是服務業及金融中心而新加坡是製造及商業中心,香港從事的行業的附加值是較高,由1984至2003的二十年間,仍然保持著一固定的優勢,但在2003之後的二十年,新加坡已轉型至跟香港一樣,並已完全追上來了,但香港卻沒有成功轉型更高的創科、創意、創藝及創投行業,仍舊迷戀沙士前的旅遊、零售及地產業,2003年我們錯過了一次升級的機會,2022年香港會否再錯一次呢? 筆者無從可知,展望往後的二十年,就要看在這雙城中的政府及市民如何互動吧了!



Comments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Search By Tags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