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經濟轉型的關口


90年代亞洲四小龍都被喻為經濟奇蹟, 身為香港人都明白儘管GDP同樣高, 但背後增長的原因不一定相同. 香港和新加坡的動力主要來自由製造業轉型至服務業而令人們收入提高, 當中吃香的工種是專業人士如會計師, 經紀, 律師等行業, 而台灣及南韓走的是製造業產業升級, 做更高附加增的產品如電路板, 汽車, 記憶體等. 現在是2015年, 很難說哪一種轉型比較好, 而今天的香港和新加坡都要成為亞洲的金融及服務中心, 才能持續發展. 而南韓及台灣亦要繼續做自家品牌的電玩裝置而不能再做血汗工廠. 我對四小龍的再升級比較樂觀, 因為港新在過去20年在服務業領域中已累積了不少人才庫, 有很大的物以類聚效應, 並且兩地政府都向著相同方向去設計政策. 我不同意政府直接參與產業的落實, 因為官僚思維永遠後知後覺, 而商機應留待私人公司去發掘, 因它們有很強的問責性. 政府只需要以政策, 法規去倡導並提供方便就可. 南韓及台灣的再升級同樣樂觀, 它們承著過去20年中國的開發, 急速地把低增值的工廠遷出己國, 在建立產品設計, 品牌現已有不少成功例子. 環顧世界, 除了日本外沒有太多競爭對手, 東歐諸國以及東南亞國家亦不是在同檔次中去爭. 日本是高增值產品大國, 如果安陪晉三成功令日圓貶值, 或會令日本再執牛耳, 但世界市場之大應可容納台, 韓, 日同時存在. 美國仍然是世界服務業及科技的一哥, 獨霸一方, 如美國復甦, 將會是新興國家的大喜訊. 反而中國的轉型卻有點困難, 在世界工廠之後, 它應該走產業升級或是發展服務業? 如果你去問國家領導人, 他們會說走大國之路, 即全方位崛起, 但口號可隨意說, 要富強, 始終都要回答如何 (How) 的問題. 我相信中國最後能走出來的是產業升級, 發展自家品牌. 即與南韓台灣一較高下, 因為這是中國比較善長的項目. 如要做服務業中心, 中國必須在法律, 合約等軟領域同世界接軌才行, 而這不是中國人的強項, 而中國亦不喜歡同其他國家平起平坐. 中國產業升級就必須同台日韓競爭, 是難走的路但卻比較易成功. 可惜, 升級已經講了有十年, 自從08年金融海潚, 中國的財政及貨幣政策都做就大量地方的基建或房產項目, 而不是在攪升級, 而投資佔GDP的比重由百分之40上升至2013年的百分之48, 一般的發達國家, 投資拉動的比例約是百分之16至27 (德國16%, 日本21%, 美國16%, 台灣19%, 香港26%, 新加坡27%). 如果升級成功, 人民收入上升, 經濟由創意及品牌帶動, 人民消費佔 GDP 的比例應該大幅上升至70-80%. 每人都希望國家富強, 但現實的數字卻是冷酷的, 這亦是我對中國能成為一流大國不能樂觀的原因.

Comments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Search By Tags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