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投資組合平衡了風險, 但要接受平平無奇的回報


一個投資組合應該要平衡風險, 即當中如有一些股票嚴重虧損時, 有另外的不受影響, 例如組合內有些很高增長的股票時, 應該有些藍籌收息股或債券. 當然, 如果真的這樣做, 組合的整體回報必然被拖低.

所以當不少人說買了某隻股票, 3個月賺了百分之20-30, 我都比較質疑他的整個組合的表現是否亦同樣好. 要知道畢菲特的平均回報都是在百分之25左右, 他已成為世界首富, 如果真的有人在3個月都做得到, 我真的很佩服. 再舉一例, 在匯豐銀行當道的80年代, 不少人說如果每年買少少匯豐, 留給孫兒, 已經是千萬富翁了, 但客觀的是, 匯豐鼎盛時的年回報率都是百分之15罷.

而恆生指數由1987年至2014年凡平均回報, 連股息亦只是百分之11.5, 所以每當有人教授如何可以每年30%回報, 很多是都是以偏概全. 如果有人能做到每年百分之15回報, 已經是很出色的投資者, 起碼比全港一半的基金經理還要好.

所以如果閣下想平衡風險, 就要接受低的回報, 如果烯常希望每年有20-30% 回報, 恐怕最終由於與自身期望不乎而不斷換馬, 最終都是失望而回, 比起把全部錢放在盈富基金更差.

如果想真的做好風險與回報的期望, 可以問自己3條問題:-

1. 我試過有些回報很高的投資, 它佔整體組合的百分比是多少? 你會否增加這投資至佔組合的百分之10-20嗎?

2. 我整體組合回報去年不錯, 但要如何做才能保持去年的佳績呢? 要發掘下一隻可以提高整體回報的股票其實是很難每年重覆一次.

3. 組合內有沒有一些股票可能會變零呢? 如果真的出現, 對整體的影響如何? 會否把過去數年的盈利都抹掉呢? 是否應該換入藍籌股票以策安全.

如果真心去答以上的問題, 可能最後在組合內的股票都是與藍籌差不多, 而其長遠回報都是百分之12左右. 問題是我是否甘心接受這種很一般的回報率 (dismal return). 我相信很多人都不接受, 但如果投資是為退休打算, 而不是為發達, 這種不起眼的回報率, 用上20-30年, 最終的組合價值其實足夠退休之用. 例如每月儲5,000元, 年回報12%, 20年下來就有五百萬, 如果年輕人可以儲30年, 就有一千七百萬, 足夠退休有餘.

對筆者而言, 好的投資是有足夠長的時間, 穩定地去賺平凡的回報, 比起坐過山車更得心安.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Search By Tags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bottom of page